去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三区合一”的消息曝出以来,其未来发展就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无论是街头巷尾闲话,还是各种高端论坛研讨,“滨海新区”似乎成了不能遗漏的话题。
如今,重组已然完成,犹如万里长卷铺好了白纸,怎样下笔成为所有观望者心中的疑问,悬心之际不由得担心,今日的滨海新区能否像昔日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那样,谱写出《春天的故事》呢?这纸画卷究竟又是如何呈展出天津自己的辉煌呢?
过去,由于滨海新区划分零散,在新区范围内,机构重叠,条块分割,行政效率低,运行成本高,以致统一规划难以实施、聚集效益难以实现、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改革迫在眉睫。
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滨海新区政府,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010年初始,天津正式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划,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滨海新区功能区和行政区之间的统一。1月,滨海新区作为副部级单位,区政府高层正式上任,天津市委副书记何立峰被任命为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被任命为滨海新区区长兼任区委副书记。
3月,滨海新区区域界线勘定工作正式启动。今后,天津市行政区划图上将不再出现“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字样,同时,目前三个区域与相邻区县相交的9条交界线将变更为5条。
在种种对未来滨海发展的猜测中,金融成为毋庸置疑的首选项。其实并不难理解,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去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对天津市上报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作出批复,原则同意按照方案开展工作。《专项方案》在很多章节是以前政策的一种延续,其指出,天津要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上述方案同时明确提出,力争用5至10年时间,让滨海新区基本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保障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规范严格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
这些,都让人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个离新区政府颇近的地方——于家堡,这个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开发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金融改革创新基地。也是在去年,当滨海新区三区合一的方案还在酝酿,于家堡就开始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着自己的名字,并不停地演说着它与高端金融的关系。
据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透露,截至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于家堡金融区已吸引了120多家PE机构入驻。可见,未来滨海金融发展前程不可小觑。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天津滨海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打造金融港,而于家堡就是首先开出的一只旗舰。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