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正是东疆片区挂牌自贸区的第一个五年。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东疆从“试验田”升级为“丰产田”,税收年均增长45%,企业注册数年均增长37%,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保税港区前列,融资租赁、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三大产业继续做强做精,商业保理、资产管理、平台经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智能科技等新兴产业快速聚集。
企业开办实现“秒批”
东疆是首批国家新标准电子营业执照首发应用地区,率先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应用,也是首试、率先实现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地区,相关改革成果被推广至全国,“证照分离”改革全面铺开。
在天津市,东疆最早实行企业设立“一口式受理”;最早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单一窗口、单一表格;最早研发智能工作台,打造自助办理的“场景式”审批模式,实现智慧审批功能,集成申报标准化、文件共享化、审核智能化和授权一次性4项创新举措,实现企业开办“不见面”“零接触”的“秒批”;率先推行“税库银”三方协议网签模式,纳税人税务登记“一次不用跑”;率先推出“白名单”制度以及东疆特色制度设计,实现金融租赁(融资租赁)项目公司便利化准入和退出。
擦亮租赁金字招牌
东疆与监管部门联动,将海关异地委托监管、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租赁产业配套外汇制度创新、FT账户等几十个创新项目作为“自选动作”落地。
率先实施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平行进口汽车等多项创新政策已在多地复制推广。今年上半年,“二手车出口模式创新”“融资租赁+汽车出口业务创新”“大数据风险防控平台”三项改革创新经验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目录。
为持续擦亮“东疆租赁”金字招牌,在外汇管理部门支持下开展经营性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试点、外债便利化试点,初步建立融资租赁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并落实在天津自贸区开展飞机、船舶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业务。进行与租赁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异地海关监管、“外轮国用”“沙盒监管”等监管创新,搭建融资租赁30人论坛、租赁人才联盟、航空金融论坛、东疆租赁指数、“东疆租交所”等行业“基础设施”。
如今,东疆飞机、船舶、海工平台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高达80%,租赁资产超1.5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凭借进口保税租赁、离岸租赁、联合租赁、资产包租赁等40种创新租赁业务模式,在全国赢得“东疆模式”美誉,不断引领和推动中国租赁产业创新发展。
特色业务推陈出新
天津自贸区挂牌以来,东疆利用海关先后出台的六批次69项便利化措施,大幅压缩申报、查验和通关环节的流程和时间,港口间保税运输、“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无疫通行”船舶快速通关等口岸监管创新措施常态化实施,平均通关速度缩短到2个小时,平均报关成本节约70%。
中外运一站式国际集拼箱物流中心项目启动运营,港口中转集拼功能显著增强,顺利完成全国首票跨隶属海关中转集拼业务试单保税中转集拼功能落地。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试点成功,落实中国北方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宠物食品进口业务,在全国率先跑通了跨境电商出口、申报、退税全流程,成为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出口全业务试点的海港口岸。
物流金融创新形成突破,全国电子仓单系统试运行,东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仓单质押融资以及“全国电子仓单系统”试运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完成全国首单二手商用车出口业务,打造北方二手车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