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挂牌以来至今年7月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市场主体8.1万户,注册资本3.4万亿元。今年1—7月,天津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5782家,其中外资100家;实际使用外资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7%;进出口总额1079.7亿元,其中出口总额214.5亿元,同比增长33.63%。
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统筹谋划、升级加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政策与产业创新,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自贸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今,渤海湾畔的创新沃土上,自贸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多点开花”
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一直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头戏”。
目前,天津自贸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解决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对外债权登记新政落地,助力区内大型租赁公司离岸租赁业务顺利开展。同时,租赁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截至今年8月底,东疆片区累计完成1641架飞机、131台发动机、201艘国际航运船舶租赁业务,完成34座海工平台租赁、处置业务,东疆片区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中心。以供应链金融创新为例,天津自贸区探索基于数字仓库改造和可信仓单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全国首创“数仓+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天津自贸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可信仓单,集仓单质押、处置、交易、风控锁价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天津自贸试验区于全国首创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最新模式,拥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新逻辑,能够满足实体经济流通、融资、风险管理的集成需求,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意义重大。
助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在加强新兴产业引育的同时,天津自贸区深度融入国际贸易产业链,打造“一带一路”倡议黄金支点。
其中,积极打造“京津冀+一带一路”倡议海外工程出口基地,中车长客天津公司启动运营、中国铁路物资集团开展离岸贸易等创新业务及中绿能综合能源服务等项目主体落地。发挥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投资备案、跨境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审计、国际法律、国别咨询等综合服务。加快建设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实际投资额超10亿美元。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自贸区持续注入发展新活力。目前,天津自贸区加强与北京、河北创新互动,积极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汲取经验,与河北自贸试验区签署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华电集团、中国联通等一批央企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