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东疆进行了政府法定机构改革,取消“铁饭碗”、打破“大锅饭”,实行去行政化的企业化管理。
新成立的东疆纪委积极适应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嵌入不介入、防御不干预、到位不越位”的监督新模式,开发建设纪检监察即时监督平台,将信息化手段与纪检监察工作有效融合,让监督发挥强威力、震慑力的同时,以平台为抓手,主动靠前,把日常监督精准地嵌入到政府法定机构的治理体系和机制中,监督出活力、监督出动力、监督出发展效益,护航经济大局,助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强化主体责任主动性
以新举措找准廉政风险点
机构改革初期,东疆纪委立足政府法定机构新的角色定位,准确把握开发区经济活动活跃、干部队伍向招商一线倾斜等特点,联合各部门共同开展廉政风险排查,为监督平台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抓“七寸”,精准排查
管委会16个内设部门任命 30名处级干部后,纪委领导班子改变传统廉政谈话模式,由纪委书记“一人讲”变为大家“相互谈”,让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讲清工作职责和分管工作流程,共同分析职务特点和履职环节,以此为契机,组织全委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将各行业、各领域关键风险点纳入监管范围。
扎“笼子”,强化防控
充分激发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梳理廉政风险,督促各部门扛起监督的主体责任,针对风险点完善管理制度,扎紧制度“笼子”,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本部门防范廉政风险的管控招法。
伸“探头”,标本兼治
截至目前,各部门共自查出廉政风险点977个,已全部录入监督平台。针对涉及的管人、管钱、管物等重点岗位和重要工作流程,东疆纪委开发“廉政风险即时监督”模块,提升发现问题、预防腐败、监管权力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升级。
提高日常监督精准性
以新招法盯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监督平台紧密结合东疆转型升级综保区的区情发展需要,创新设立“1+2+N”工作机制,将“1”个主体单位、“2”套档案法规与“N”个即时监督专项业务汇集一体,通过大数据手段为强化精准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
靶向发力更聚焦
根据东疆法定机构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平台紧抓行政运行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招商工作监督三大板块,分门别类梳理流程、开展日常监督,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招法,提升监督有效性、精准性。
监督关口再前移
打通平台与公务用车、公务加油卡、政府采购、招投标、产业发展金兑现等8类关键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内联外通”,做到一个平台盯住全局、重要数据互联共享,将监督关口前移至业务系统,破解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单位业务运行“两张皮”问题,做到全面知情、全面监督。
完善功能强预防
重点开发数据分析功能,实时核查廉政问题线索,平台大数据系统通过票据查验比对功能,实时发现发票不规范、弄虚作假等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处置,进一步拓宽了监督渠道,精准锁定关键事、关键人,逐步实现对各领域、各工作环节违纪违法问题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
强化“三不”机制实效性
以新手段释放干事创业的血性和活力
通过“零距离”“嵌入式”“全方位”的监督方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漏洞,让监督平台成为区域政治环境“晴雨表”,党风政风“观察哨”,为巩固良好政治生态提供有力抓手。
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将平台上的各类监督实景向被监督群体公开,为干部职工开展各项工作划下“红线”、标明“底线”,让党员干部习惯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无论是费用报销、公务用车,还是开展执法活动、外出招商引资,工作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在平台的监督之中,持续释放一严到底、一刻不停的强烈信号,让“不敢腐”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
搭建“不能腐”的机制
疫情期间,东疆纪委利用平台下沉监测、强化监管,检查点位210处,提出建议121条,使东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平稳有序进行。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东疆纪委也紧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平台监督促进作用,搭建发现问题、核查问题、督促整改的功能机制,防止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维护政府法定机构正常运行,保障职能部门依纪依法履职。
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坚持约束、严管、厚爱并举,教育、警示、激励齐抓,既加强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纪律,提高严守党纪规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又激励担当作为,对于平台监测反映异常的数据情况和各类信访举报,纪委可以通过查询平台了解细节信息,核实事情真相,对有问题的立即开展调查,对没有问题的及时排除嫌疑,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一刀切,为干部澄清正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东疆纪委通过运用即时监督平台,既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监督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又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务实奋进、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野战军队伍。
今年上半年,东疆积极克服疫情挑战,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招商引资逆势上扬,新增市场主体1523户,同比增长52%,注册资本1097.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超亿元98家,超10亿元15家,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
作为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租赁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优势,飞机、船舶、海工装备租赁占国内市场80%以上;冷链产业逆境求新,冻肉进口量同比增长近4倍,保持全国第一;产业创新持续推进,实现全国首单发动机租赁异地监管业务,租赁策源地效应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