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去年元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京津冀三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送来了浩荡东风,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一年来,以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精神动力,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天津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历史窗口期,以更强担当、更大作为,融入其中、服务其中、受益其中。
今天,一览天津协同发展的画卷,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载体星罗棋布,引领产业发展、占领技术制高点的创新项目纷至沓来,串珠成线、连线成网。6大领域24方面133项具体措施扎实推进,推动协同发展真正向深里走、实里走,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前夕,本报记者重访园区、企业、港口。扑面而来的新风新貌,述说着一个个新变化,展现出一幅幅新画卷,瞩目着一个个新希望,激荡并传递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脉动。
中关村的新地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的代名词,如今有了新地址。
距离北京市中心车程只需1小时,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北京以外唯一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落子天津宝坻。植入中关村基因,打造类中关村生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1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篇布局。
新年第一场雪尚未融化。蓝天下,宝坻城区西北部,七座高低错落楼群组成的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矗立在大地上。
“北京中关村带品牌、带资金、带团队,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预计总投资1100亿元。”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主任王浩这样描述。
经过一年开发建设,一期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已经开始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去年初落户这里的新松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在年底前交付了百余件新型机器人核心控件给落户在滨海新区的生产工厂。“去年1月拿到营业执照,从5月份启动研发和生产,当年就实现了盈利,并且已经申请、获得各类知识产权共20项。”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舒伟提起这一年,笑意满脸。
这一边,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齐头并进;另一边,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技术、人才源源导入转化,成为协同创新的新地标。两个新的“中关村”在天津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要求“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抓好“牛鼻子”,既是推进协同发展走向深入的助推器,也是检验协同发展实际成效的晴雨表。
一年来,天津持续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1+16”承接载体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482家,京津合作示范区完成首批10个地块出让,滨海新区企业总部聚集区引进企业区域总部43个、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268个……去年1—10月,北京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1153.82亿元,同比增长21.2%。在一批“温度适宜、空间理想”的载体平台带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加挡提速,愈行愈深。
协同引育新动能
滨海新区睦宁路,深之蓝公司,国内首家从事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
去年元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听了总书记的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年前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让深之蓝创始人魏建仓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心情激动,更是信心满怀。
从二三十厘米的手持水下推进器,到6米长的水下自主航行器,记者在深之蓝研发基地见到一系列新的水下机器人产品。“我们做水下机器人,靠的就是创新驱动。其中,海上试验是研发的关键一环。”总经理助理刘东娜告诉记者。
此前,深之蓝的海上试验总要奔波到南方海域。针对这种状况,去年8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调天津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中心,将其管理的临海码头周边水域,向深之蓝开放。深之蓝“橙鲨”水下自主航行器在“家门口”,顺利完成了为期22天的海上试验,大大压缩了研发周期和测试成本。相关部门又先后组织三次对接会,促成深之蓝与多家涉海单位开展合作。
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2019年,深之蓝交上一份完美答卷,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5倍,新建的工业品、消费品研发及生产基地投入使用,申请专利累计200余项。
同在睦宁路,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年收获也不小。
“过去我们是建码头、疏浚航道,现在我们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主动打破发展瓶颈,向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领域转型。”公司副总经理高永生对记者说。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联合多家技术单位自主研发了我国最先进的大型风电安装船“港航平9”,凭借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去年接连中标4个风电项目,工程合同额达30亿元。如今,风电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公司主营收入三分之二以上,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今天引来的智,就是明天的新产业。今天育出的能,就是明天的新动力。
“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一年间在天津多点开花。通过引育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天津加快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协同发展迸发出新激情、新力量。
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新年伊始,港口再传捷报──2019年,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1%,增幅继续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总书记视察时的殷殷嘱托,镌刻在天津港集团总部一层大厅正中央的墙上,如灯塔指引着航向。
一年来,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目标,天津港加速奔跑。
天津港信息公司数据中心经理李岩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到天津港视察时,走进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察看港口全貌的情景。现在,天津港调度指挥中心经过新的升级改造,功能又进一步提升。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通过AI人脸识别门禁,记者走进天津港调度指挥中心,一个20米宽、4米高的巨幅背投大屏占据了整面墙,上面清楚地显示出天津港各码头3D虚拟和实时画面,以及随港口作业即时刷新的信息数据。
“这套智能调度指挥系统,集生产调度、运营管控、状态监测等多维可视化功能于一体。去年,我们在系统上搭建起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集装箱单证电子化比例、无水港集港直通比例达到100%。”李岩向记者展示协同平台上的实时物流信息,只见在京津冀地图上,点线交织、网络纵横,越靠近港口越密集。“这些点带代表每一票集装箱货物,线代表环渤海港口之间的货船走向。点击点和线,就能看到对应的实时货运信息。”李岩说。
去年8月,天津港集团在雄安新区设立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雄安新区重点项目的进出口集装箱、货车可以直接到天津港码头提送货物,周转办理时间平均减少1天。天津港在京津冀和“三北”地区布局了百余家营销服务网点,新开通4条海铁联运班列,去年海铁联运量完成56.8万标箱,同比增长15.2%。深化津冀港口对接合作,环渤海内支线年集装箱中转吞吐量去年跃上120万标箱,继续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
下好“一盘棋”,做大“朋友圈”,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找到新的“加速器”。去年以来,天津港大力实施智慧港口项目建设,实现“全球第一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全堆场轨道桥自动化升级的集装箱码头”等五个全球第一;深调结构保障货物“绿色出行”,大宗散货铁路运输比例提升到60%。
去岁年末,天津港新一代智能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今年底一期工程将建成投入试运营,届时一个全新的智慧型集装箱码头将矗立在渤海岸边。
每一次翻越高山,定会迎来更美风景。一年来,遵循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天津一步一个脚印,“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发力,“蓝天下的京津冀”携手并肩,“共建共享的京津冀”获得感满满。
──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875平方公里湿地、153公里海岸线,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行稳致远,天津不遗余力精心呵护生态宝库。新增植树造林40万亩;1—10月,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3.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提升31个百分点。
──津石高速公路全面开工,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加快施工,唐廊高速天津段一期与唐山段同步开通运营。去年1—10月,滨海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044.2万人次。对符合标准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货车实时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累计减免通行费超过4900万元。
──京津冀30多所大学组建一批创新联盟;异地就医住院联网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382家。“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顺利推进,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落户22.3万人;遴选认定4批近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为来津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对口帮扶承德成效显著,在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实施帮扶项目82个,拨付年度帮扶资金3.1亿元。
……
一个个新的故事,一抹抹新的色彩,在这座古韵厚重又朝气蓬勃的城市发生,奏响新乐章,演绎新传奇,记录着京津冀同心共转、众行致远的铿锵足迹。(记者 陈璠 孟兴 万红 吴巧君 胡萌伟 王睿 张磊 谷岳 王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