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租赁业也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步入了调整期。在此期间,作为我国融资租赁业聚集区的滨海新区,也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利好政策纷纷落地。滨海新区租赁业正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加速租赁新业态培育,在调整中不断前行。
融资租赁业作为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与实体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新型金融业态,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融资租赁业也进入了调整期。在近日举行的“2019中国租赁年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租赁业未来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新引领
实现租赁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步入调整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租赁业也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步入了调整期。据统计,截至9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12073家,较上年底增加296家,增幅为2.5%;全国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约33309亿元,较上年底增加了547亿元,增长1.6%。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注册资金总额来看,增幅都在收窄。
产业调整期,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租赁企业来讲,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一定要扎实开展业务研究,现在的结构转型中其实有很多机遇,一定要深入研究行业、研究产业。对产业链进行研究后,会发现不同的租赁产品、租赁结构都有个性化的特点,而且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忠东表示。
而在中国社科院融资租赁研究基地副理事长、北京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周茂清眼中,在调整期练好内功至关重要。目前租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为此也需要不断深挖租赁新蓝海,细分业务领域,走专业化、差异化经营路线。周茂清表示:“比如行业差异化、客户差异化、产品差异化,都是以后行业要练内功的必修课程,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要有一批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
改革动能释放
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强
作为我国融资租赁业聚集区的滨海新区,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在当下的融资租赁业调整期,也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利好政策纷纷落地。新区租赁业正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加速租赁新业态培育,在调整中不断前行。
东疆保税港区出台了首个保税租赁海关规定,完成大型直升机租赁海关异地委托监管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新的租赁业态和租赁模式也在新区不断聚集。如东疆完成了全国首批以融资租赁形式出口汽车的业务,首批35辆牵引车在内蒙古口岸完成报关手续。此单业务的完成,进一步推动了东疆融资租赁业出口模式改革探索,拓宽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融资渠道。目前新区融资租赁业租赁标的物扩展至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文化无形资产等新领域,基本实现了租赁主要业务领域的全覆盖。
完善监管体系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此外,新区始终致力于为租赁行业打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和发展环境。“在监管方面,我们出台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发布了租赁业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借助金融科技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建立了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系统,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严密的监管措施已显著提升了违法成本,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营造了公平守法的市场环境,给大家看得见的公平。”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张英杰表示。
未来,新区将进一步对标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做法,打造租赁业发展升级版,在政策升级、环境升级、业务升级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持续激发企业的微观活力,高质量建设中央定位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