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记者从12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南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百姓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推出了相应的具体举措,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提速降槛展现“南开速度”
今年以来,南开区除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外,新建了2300平米的政务服务分中心并投入使用,将民政、人社等53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健全了“区-街-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切实方便群众办事。构建了“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南开”信息体系,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进程,统筹整合区级政务信息系统,搭建起电子政务云平台,完成了全区“网上办事大厅”专线及系统的全覆盖,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也统一录入网厅,逐步实现网上可办,开设政务服务24小时“无人超市”3个,配置智能自助终端13台,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南开区持续推进“一制三化”2.0最新改革举措,将全区许可事项的办理时限大幅压减至4至7个工作日。把建设项目从完成项目备案到获得施工许可的整体时限,压缩在80天办结要求之内,并根据每个项目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服务,最大限度压减时限、提高效率,体现南开速度。
精准发力激发“南开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南开区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80.2亿元,累计盘活空置楼宇面积超11.3万平方米,民营经济增加值224.4亿元,同比增长6.1%,南开活力逐步凸显。
南开区打造了启航创新大厦、启航京津冀健康文化智谷、启航湾智能产业大厦等特色品牌系列楼宇,实现了入驻企业产业化、集群化。以西营门片区为载体,做好高端产业顶层设计,规划软产业聚集,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云集南开”战略,引进行业上下游企业,提升“云”相关产业聚集度,形成品牌效应。抓好对京招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南开区实施了创新驱动,依靠高校院所资源,搭建区校企三方产学研协同合作对接平台。强化民营经济“19条”等政策落实,大力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落实取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费,今年前三季度,已有156家民营企业享受失业保险返还政策。
依法行政严守“南开力度”
南开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并组织覆盖全区行政监管部门的“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等法律法规有规定类型企业的外,检查方式均已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的范畴,同一时间涉及多个部门的检查均合并在同一次检查进行,避免对企业日常经营产生过多影响。公安机关对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依法进行处置。
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合法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惩治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名誉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保护民营企业利益不受侵害。
开放包容体现“南开温度”
南开区打造区域管理“一张网”,把全区划分为1466个网格,形成了社区自治、街道协办、区级监督的三级管理平台,合力破解公众企业生活中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方面难题。
此外,南开区还为区内企业送上了“人才政策大礼包”。制定出台了《南开区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和《南开区“启航人才”行动计划(2019-2021)》三年计划,努力打造全市人才制度改革的先行区、各类创新人才的集聚区、人才效用发挥的示范区和人才服务环境的最优区。同时,南开区将实施人才分层分类管理,集聚、服务拔尖科创人才,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完善推动区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博士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发挥作用,吸引一批创业型人才来南开区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