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4日电 题:进博之光辉耀世界——写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
长江龙头,东海之滨,盛会将启。
从空中俯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11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一年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郑重承诺。
一年后,“进博时刻”如约而至,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世界目光聚焦中国。
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丰田氢能源汽车展台(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买全球,惠全球。”未来6天,八方宾朋将以开放合作的行动共襄盛举,以互利共赢的举措共谋发展,以携手同行的姿态共创未来,挥写交融发展的崭新篇章,让进博之光绽放出夺目光彩。
勇立潮头,奋楫前行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第二次参加进博会的瑞典医疗器械企业医科达布展完毕。
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瑞典医疗器械企业医科达展台(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十几公里外,位于上海中心地带的上海伽玛医院里,首届进博会后引进的医科达精准自适应伽玛刀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已为2000多名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跨过黄浦江,医科达区域总部去年底在陆家嘴金融城成立,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时间进一步缩短。
仅仅一年,从首秀亮相到落地生根,这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实现了成功飞跃。“我们在中国建立了欧洲之外最大的放疗设备生产基地,在中国的研发力量也将占全球相关研发力量的一半。”医科达中国区副总裁刘建斌说。
进博会,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正以不一般的活力、动力和张力,显现强大溢出效应。
一年间,以进博会为平台,中国坚定不移持续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10月24日,跨国车企特斯拉宣布,地处上海临港的超级工厂进度提前,已开始试生产。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到新设6个自贸试验区,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从继续降低进口关税到放宽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准入条件……一年来,首届进博会宣布的一系列扩大开放务实举措接连落地,有效实施,不断深化。
俄罗斯《消息报》网站评论说:“中国大门进一步向全世界敞开的承诺并非虚言,进博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年间,以进博会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届进博会上,“金牛座”龙门铣这一先进装备受到中国企业家关注,很快就被一家民营企业订购。第二届进博会上,这家德国企业再次参展。
去年实现的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最高,达164.6亿美元。
“进博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中国企业从更多渠道引进优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董超说。
一年间,以进博会为引导,高品质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届进博会闭幕3个月后,宁夏平罗县的超市里就出现了“进博同款”新西兰纽仕兰4.0牛奶。
“以往新西兰企业多专注于中国一二线城市,通过参加进博会,今后将拓展更多城市和乡镇,发掘消费新需求。”纽仕兰新云董事长盛文灏说。
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4亿人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蕴藏着极具吸引力的巨大空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通过搭建国际化高品质消费平台,进博会成为满足旺盛消费需求的重要窗口,百姓享受到开放发展成果,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