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小企业发展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市连续制定实施“津八条”、“一制三化”改革、民营经济19条,“海河英才”计划、“海河工匠”工程,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审批承诺制,完善市场准入管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累计由1133项减少到230项,办理服务事项由法定平均时限21.2天压减至5.4天。
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共计160多项。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超过200亿元,预计全年减税降费600亿元。财政预算每年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一轮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企业融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通过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倾斜政策,扩大融资规模和贷款比重。截至今年5月末,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74亿元,占全市企业贷款余额的62.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降低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款效率。通过健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搭建贷款企业和商业银行业务对接渠道,今年前5个月累计订立合同675笔,贷款金额8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4%和23.5%。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服务和监管,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增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持续扩大就业规模 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7月31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就业促进“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多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再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创业带动就业4个中长期规划,制定了190件配套政策。市政府每年把新增就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并分解到各区,同时纳入绩效考核。
通过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三增三减”:一是就业人数增加,失业人数减少。2015年到2018年,每年新增就业48万人以上。二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015年到201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46%提高到61.5%。三是长期劳动合同签订率增加,短期劳动合同减少,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把提高劳动者技能作为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开展大规模普惠性培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7亿元,扶持17.9万人创业,带动57.6万人就业。
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帮扶十类困难群体就业的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在85%以上。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大力促进企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升级版,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记者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