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滨海新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滨海文化中心举行。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40家媒体的记者参加。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马波主持。区发改委、区教育体育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生态环境局介绍了新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情况,以及教育资源共享、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等情况,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和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和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滨海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始终把新区发展放在协同发展的大系统中定位,以“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以来,新区共引进北京项目1699个,协议投资额3920.6亿元。其中,2018年共签约北京项目591个,协议投资额达1155.6亿元。
据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实施方案,滨海新区分别制定了《天津滨海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天津市实施方案滨海新区涉及事项分工意见》、《滨海新区协同发展深化行动实施方案》以及每年的《滨海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加强组织推动。
三大主攻方向培育协同发展新动能
滨海新区突出“抓项目、聚人气、优功能”三大主攻方向,不断带动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对标服务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狠抓协同项目引进
新区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库。中海油海工装备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华泰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先后签约落户。
综合发力聚集人气
新区革陈出新,吸引人才集聚。设立鲲鹏计划人才服务窗口,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设立外国人出入境“三证联办”服务窗口,适当放宽滨海新区及自贸区范围内服务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外籍专业人才在工作经验、年龄等方面限制。
增强战略合作功能
新区积极提升航运、先进制造、金融创新三大核心功能。天津港提效降费治乱出清取得阶段性进展,货物通关时间缩短到2小时,报关成本降低70%,物流成本降低30%。全力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金改30条”全部落地,11项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
建设五大载体打造优质承接平台
滨海新区着力建设“五大载体”平台,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园区挂牌一年多来,滨海新区划出9万平方米载体。科技园行政审批中心正式对外开展服务。截至目前,科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941家,注册资金104.3亿元,中关村智造大街、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津两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
加快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
滨海新区相继制定出台了针对产业创新、智能装备、海洋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成立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其滨海分中心挂牌成立,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泰富重装欧洲研究中心等6个中欧产业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加快建设北方航空物流基地
积极与首都机场、航空公司深度合作,增强滨海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加快本土货运航空公司“天货航”运作,吸引货运物流项目落地。发展保险产业为物流产业保障配套,陆续引进和储备了20余家项目。完成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航空物流区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入驻中心的海关可实现一站式服务。
加快南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
京津冀石化产业向南港工业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中俄炼油、澄星重油综合利用、中石化LNG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中沙新材料园、渤化“两化”搬迁等项目已进场施工,仓储物流、润滑油、精细化工等产业组团式聚集发展。大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竣工,西南环线扩能改造工程通车。
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
强化与首创集团对接合作,推进京津合作示范区各项规划工作,明确承接首都资源转移的清单目录。理顺京津合作示范区管理体制,鼓励支持重点高校特别是京津冀重点高校与互联网产业园的企业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京津冀三地创新人才集聚。
五大重点领域合作完善三地合作体制
加强生态保护对接
积极参与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合力实现空气监测、环境整治、环保数据等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合作推进清洁能源利用。规划建设北大港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展修复工作。
加强交通体系对接
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津秦高铁顺利运行实现了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海铁联运服务持续向京冀地区延伸,开行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率先在天津新港与石家庄之间实现隔日往返运行,与北京铁路局合作开通运营了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着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推进京津冀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在跨区域公路统一道路限行标准,建立联合治理机制,保障道路畅通。
加强自贸区对接
推动自贸区政策在河北省延伸,共同在沧州域内设立天津自贸区东疆进口商品直营中心、自贸区环球购(沧州)体验展示中心。落实自贸试验区2018年版负面清单,建立“走出去”服务联盟跨境综合服务平台,聚集80余家组织机构和金融企业,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对接
建设华北地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强与北京各大高校、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对接,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园、高端装备数据中心等一批载体平台落户新区。启动泰达双创示范区,构筑起服务创客创新创业的全产业链。
加强社会事业对接
医疗卫生方面积极协调推进京津冀医保住院联网结算,引进中核滨海质子治疗示范中心、中心商务片区国际医院等项目。教育方面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共建临港实验小学,与北大附中合作提升新区智力资源和教育支撑,与北师大附中共同建设十二年制学校。就京籍中小学生随迁在滨海新区就读达成协议,完成师资配备等工作。
区教育体育局:四大方面升级加力
教育协同发展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区域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滨海新区将以落实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共同出台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统揽,政府主导与自发组织结合,以建立平衡不同地区的区域协调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关键,重点从四个方面升级加力。
如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更好发挥服务与支撑功能方面,将进一步优化新区教育设施资源布局,加快规划建设,全面增强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产业人才支撑服务与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在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深度合作发展和水平协同方面,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将在积极创建全国优质均衡区的同时,积极鼓励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与北京、河北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域合作办学;在加强交流与协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方面,将扩大津冀之间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交流合作,加大面向京冀毕业生教师招聘引进力度;在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将继续巩固已有跨省市职教集团(联盟),推进跨省市中高职衔接,对跨省市就读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免学费、助学、培训补贴等方面逐步实行同城同等待遇等。
区交通运输局:多领域成果显著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五年来,滨海新区精心编制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轨道领域,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如积极配合加快京滨城际、津潍铁路(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建设;建成南港铁路,完善市域“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的C字形集疏港货运环线; 在公路领域,加快构建京津冀互联互通公路网,完善市域干线公路网,重点建设天津港集疏运通道,支持天津港在构建现代化津冀港口群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机场领域,增强了空港集疏运能力,推动建设机场、铁路、公路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滨海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与京滨城际、城市轨道滨铁3号线交通一体化工程,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在智能交通领域,加快开展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形成以交通信息数据库、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路网协调运行监控、重点车辆监控管理、交通信息便民服务、交通应急安全处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智慧交通系统,绘制新区智慧交通“一张蓝图”。
区生态环境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京津冀三地加快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五年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在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区域联动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天津市周边区域、河北省相关地市和北京市,共同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工作,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区域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中,新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克服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和天津市其他区边界较长、行政区划交叉的困难,积极探索各种新的管理模式,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络员制度、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等。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对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18年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4,同比改善10.7%,其中细颗粒物5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5% ,提前两年完成蓝天保卫战任务;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滨海新区通过与河北省相关地市开展地表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治工作,确保了新区主要入境地表水的环境质量,且地表水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下一步,新区生态环境局也将牵头做好相关规划,持续推进联合监测、联合监察和联合治理工作力度,特别是打好打赢天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近千家
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天津两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园自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978家,注册资本金107.2亿元。
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引进百度(滨海)创新中心、北创百联孵化器、砹立方产业加速器、中关村军民科技滨海创新中心、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中创信测、威努特、致导科技、深之蓝等项目均已入驻。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科技园挂牌,着力吸引海外人才、聚集高新技术项目。作为国家级项目的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落地科技园,将面向天津市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企业打造集知识产权申报、保护、运用、管理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支撑。同时,科技园引进了北京凯文国际学校、北京蓝天幼儿园、天津市昆明路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白领公寓、文体中心等优质生活配套,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水准,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科技产业新城。
下一步,科技园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今年计划全年新增注册企业和协同创新机构200家。与此同时,科技园还将积极推动先行先试政策交叉覆盖、探索产业协同与利益共享新模式、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天津港集团:推动津冀港口“一盘棋”发展
推动津冀港口“一盘棋”发展,构建海陆一体化物流网络,增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五年来,天津港集团公司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高质量。
如在推动津冀港口“一盘棋”发展方面,天津港集团公司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主动与河北各港口合资合作,率先推动多个项目取得新进展;在构建海陆一体化物流网络方面,天津港集团充分发挥天津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用,开通了天津至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等港口的多条定期环渤海内支线,同时积极拓展服务京津冀内陆物流网络,大力推进京津冀海铁联运发展;在增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天津港集团公司主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枢纽港。
未来,天津港集团公司将紧紧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强化港口支点支撑、平台开放、服务辐射功能,推动港口运输功能由单一仓储运输节点向海陆双向辐射、多式联运集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国际枢纽港口转变,打造服务辐射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
会后,记者们集中采访了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港首农食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科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在紫光云公司全国总部展厅中,“从芯到云”的最新创新技术成果正在展示。去年天津市政府与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紫光集团旗下总投资逾百亿元的紫光云公司全国总部落户新区。未来其将利用高端创新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助力产业一体化布局,服务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在滨海新区落户,也非常看好未来在这的发展。我们享受到了这里良好的人才政策和产业环境支持。对于企业来讲,这里的运营成本与北京相比,要低很多。”紫光云联席总裁焦刚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选择来津工作。
据了解,在正式落户滨海新区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紫光云公司已经聚集668名科技型人才,其中有400多人在天津办公。不少已落户杭州、武汉等地的员工和部分海外引进人才,也都搬到天津,有些员工甚至考虑举家迁至滨海新区,迎接事业与生活的“第二春”。
天津港首农食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其生产操作部部门经理郝学志眼中,他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五年来,我们在这建厂、从事进出口贸易,国家各种鼓励政策纷纷出台,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他说,“天津港是全国进口冻肉最大的港口,以前大多数冻肉到达天津后,只做短暂停留,马上就分拨到华北、东北、西北区域,并没有形成一种集中的体制。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入,京津冀三地商会轮值带着企业家探讨调研交流,许多业务都是在交流中发生,也促进了京津冀冻肉建立了销售一体化渠道。减少了中间商环节,市场上售价直线降低。”
他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效率也明显提升。“以前货品发往北京、河北等地,换证、调整车辆等环节众多,而现在许多这种屏障都不存在了。目前进口货物在抵达天津港后,24小时内完全可在京津冀市场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