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市先后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滴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同步小康”助力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引领等四项工程。扎实做好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帮助受援民族地区补齐教育卫生、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党政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认亲3800多对。建立全国首个由省级党委、政府部门依托高校设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机构──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累计为19所高校、2.8万余名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服务。投资1.8亿元进行天津市民族文化宫重建,打造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新阵地。疫情期间,举办多场“石榴籽”网络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将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上下功夫,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创建一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助力各族群众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上下功夫,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困难村发展质量。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上下功夫,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工程,发展壮大民族团结进步的网上舆论阵地。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和谐稳定。